. 企业避险洞见 - 强化公司治理的同时,企业避免择时套保的4种方法

强化公司治理的同时,企业避免择时套保的4种方法

2025-01-15 15:10 by

避险网在研究上市公司套期保值实践行为时,发现有的上市公司套保实践结果明显与其应有的、正常套保策略/方向的预期结果不同、甚至相悖,这一情况在部分初入市场、套保经验不足上市公司群体中尤为明显。这些公司往往因为企业内部治理不规范,在某些关键时刻,由于管理层的个人意志和冲动判断产生择时套保行为,导致企业套保业务偏离初衷,这样的业务模式是比较危险的。

择时套保的成因

当一家公司出于机会主义目的来对冲其风险敞口,且与管理者对市场的看法一致时,就会发生择时套保。这种做法源于如下两个原因,从而导致对冲比率过度波动:

1)试图根据管理者的直觉跑赢市场;

2)试图根据管理者的直觉调整头寸的规模和时机。

这对公司来说尤其危险,前所未有的事件(管理者的认知是有限的,现实往往超出管理者的认知)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测的巨大经济影响。海外机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那些具有自恋型人格的管理者更容易盲目决策和冒险,自恋型管理层和择时套保行为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

公司治理与择时套保

众所周知,强大的公司治理使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商业诚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能促进公司的长期可行性,即使在动荡时期也能保持公司的运转稳定。然而,有关研究机构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那就是,公司治理水平薄弱的公司更有可能沉迷于投机性的非系统性套保(择时套保),这种危险的套保方法不是按照健全的财务原则而是由管理者的心血来潮来随意驱动的,对公司未来的稳定性构成了重大威胁。

研究表明,薄弱的公司治理结构与择时套保的倾向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衡量治理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是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百分比,这对管理层的自由裁量权起着至关重要的制衡作用。以外汇风险举例,治理结构薄弱的公司可能出于如下两个主要原因而不愿对冲市场风险敞口:对有利的市场走势持乐观态度,或者不情愿直接面对不利的利差。这类公司赋予了管理者在套保政策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他们受到更小的问责压力。

避免择时套保的4种方法

企业必须认识到公司治理、自恋型管理层和择时套保的关键联系,加强治理结构规范性,避免业务遭遇择时套保陷阱。具体到操作层面,可以按照如下4个步骤执行,来规避危险的非系统性套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