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避险网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共有358家实体行业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超过700条套保相关公告。从发布套保公告公司的绝对数量看,今年一季度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不过,套保业务授权额度尤其是外汇套保的授权额度显著增长,无论是以美元、欧元、卢布计价还是以泰铢计价的外汇套保额度均有所上升。
近年来,随着全球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上市公司面临的汇率、商品价格、利率及股权价值波动风险呈指数级上升,在此背景下,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功能越来越受重视。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A股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家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503家,参与率也不断提升。套期保值已从传统的风险管理工具,演变为上市公司提升市场估值、争夺市场话语权的战略措施。这一转变背后,既有监管政策的推动,也折射出企业对金融工具认知的升级与博弈。
为了消除套期保值业务在会计处理方面的时空差异,套期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根据财政部规定,从2021年1月1日起,新金融工具系列准则,不再分企业营业环境,开始无差别普遍实行,24号套期会计就包括在其中。新的套期会计准则引入了更灵活及人性化的会计方法处理企业的套期保值业务,使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更贴合其风险管理活动,解决了风险管理业务和财务信息不对称导致财报失真的情况。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企业应用套期会计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
财务处理是实体企业套期保值管理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随着套期会计得到更广泛应用,企业套保业务财务处理的规范性明显改善。对上市公司而言,应用套期会计不仅能够助力企业更有效地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也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风险管理效果,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本报推出“善‘期’事 利其器——套期会计服务上市公司用好期货工具”系列报道,深度观察套期会计在上市公司群体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与市场各方共同探讨套期会计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刚刚过去的2024年,化工产品价格呈现整体下行趋势,PVC、乙烯等产品均跌出4年来新低,众多产业链企业遭遇增收不增利的困境。面对行业寒冬,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主动强化对期货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提升自身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
2024年前11个月,发布套保相关公告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达1408家。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呈现出套保导向更强、汇率风险套保需求更强、互换和期权工具需求增加等新特点。
近日,郑商所、深圳证监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和深圳市期货业协会在深圳联合举办了“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期货及衍生品业务培训班”,中兴通讯、德方纳米等40余家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100余名高管及相关业务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大商所12月12日至13日在大连举办“DCE·产业行——期货从业人员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培训班”。本次培训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大连当地期货机构相关负责人、全国期货从业人员和部分产业企业代表3200余人分别以线下和线上方式参与了本次培训,避险网CEO华金辉应邀授课。
11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郑商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沪市上市公司高管期货及衍生品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沪市上市公司分管内控、信披、财务、期货业务的高管及相关业务人员等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