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行情异常火爆,多个品种合约价格暴涨。特别是本周,焦煤、多晶硅、玻璃、纯碱等商品期货价格如同脱缰野马,连续涨停的行情迫使三大交易所密集发布风险警示函。这并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反内卷”政策预期、产业链传导效应与市场情绪共振的结果。
数据来源:Wind 终端 (涨幅不含周五夜盘数据)
政策“组合拳”引爆供给侧改革预期
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释放“反内卷”政策型号,迅速转化为各部委的雷霆行动。工信部对钢铁、有色、建材等十大行业亮出产能优化方案;国家能源局突击核查煤矿超产、一律责令停产整改;生态环境部以“严苛”的《玻璃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进一步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国务院国资委7月23日至24日在京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上,又一次提到了国企带头抵制“内卷式”竞争。
当炼焦行业协会推动焦炭第三轮提涨,光伏玻璃企业主动减产30%,市场敏锐嗅到了“供给侧改革2.0”的气息——资金如潮水般涌入曾被贴上“过剩”标签的行业。
成本传导链的连锁反应
政策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燎原之火来自产业链的传导。焦煤因安监升级导致现货单日暴涨200-300元/吨,这把火迅速烧向整个工业链。当电力成本占多晶硅生产成本近40%,煤价推升的电价直接助推多晶硅7月涨幅突破50%。玻璃、纯碱则在成本压力与光伏玻璃减产的夹击下被迫跟涨;低库存环境下,政策刺激下游补库需求,叠加贸易商囤货行为更形成“期现正反馈”,让涨价浪潮愈演愈烈。
市场情绪与博弈资金放大波动
黑色系(焦煤、铁矿石)及新能源品种(多晶硅、工业硅)上半年跌幅达20%–40%,政策出台后估值快速修复。市场情绪在超跌品种上找到宣泄口——7月焦煤、多晶硅期货价格飙升50%以上,投机资金借高弹性品种展开逼空。
数据来源:Wind 终端 (涨幅不含周五夜盘数据)
面对品种价格暴涨、市场走向不合理的趋势,监管纷纷下场警示:7月22日大商所警示焦煤风险;郑商所紧盯玻璃、纯碱异动;广期所更是多次调整多晶硅等品种期货合约的交易规则,多晶硅保证金提至10%并限制开仓。
交易所再推开仓限制,“当红辣子鸡”夜盘暴跌
7月25日下午,大商所、广期所分别发布公告,宣布对焦煤(7月29日起)和碳酸锂(7月28日起)期货主力合约执行开仓限制,交易所给市场降温的意图强烈;市场随即给予回应,7月25日夜盘焦煤、焦炭、纯碱等品种主力合约大跌。
虽然周五夜盘遇冷,但这场由“反内卷”政策点燃的行情中,市场热情短期内恐怕难以彻底停歇,在对政策的“无限”憧憬中、市场各路资金的博弈将继续演进。而中期走势将取决于产能出清的力度与基建项目的开工速度,长期健康发展则需全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面对交易所开出风险警示和强力干预手段,理性投资者应当有所警觉:市场的狂热终需回归基本面验证,政策预期与需求现实的巨大鸿沟,可能随时引发剧烈回调。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唯有基于产业实际,不忘初心、保持清醒才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