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由郑州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集团主办,期货日报承办的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在郑州顺利举行。8月19日下午,以“期货市场创新与产业企业风险管理”为主题的产业企业风险管理论坛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国内实体企业及金融机构代表齐聚,围绕产业企业如何更好地通过套期保值来展开企业风险深入探讨,为挖掘套保风险管理价值提供了多元视角。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市场价格波动瞬息万变,产业企业要在不确定性中稳住发展基本盘,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成为关键。期货与衍生品工具已成为企业对冲风险的核心选择——通过科学运用这些工具开展套期保值,企业能够有效减少价格波动对经营的冲击,进而集中资源助推核心业务稳步发展,这正是套保风险管理价值的初步体现。
避险网创始人刘文财博士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实体企业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主要集中在汇率、商品、利率、股权价格四大领域;从2024年统计数据来看,上市公司已进入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据避险网统计,2024年实体行业A股上市公司公告提及的套期保值额度总计约3.4万亿元,其中外汇套保额度约3万亿元、商品套保额度2890亿元。庞大的套保额度规模直观反映出企业对价格风险的重视,也印证了套期保值在应对企业多维度价格风险中的重要价值。
随着衍生工具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套保业务的合规性要求也随之提升,这是企业运用套保工具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期货与衍生品天然具备的杠杆属性,易诱发投机倾向,若脱离“套期保值”初心,反而会放大企业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在套保风险管控中,必须以“合法、审慎、安全、有效”为准则,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战略制定与实操执行的精细化。
正因如此,当天由避险网创始人刘文财主持的圆桌论坛上,上市公司协会、产业企业及专业机构代表聚焦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风险防范要点分享经验,引发热烈反响。
针对企业在套保业务实践中,容易发生“走偏”、“呛水”的问题,厦门国贸集团纺织研究院院长郑圣伟认为,套保业务的正本清源首先是树立清晰、明确的管理导向和目标,从衍生工具使用的考核机制设计做起。他表示,实体企业开展套保业务,必须平衡“风险控制”与“业务有效性”两大核心:一方面要坚决杜绝“重收益、轻风险”的倾向,防止为追求短期利润偏离套期保值对冲风险的初心;另一方面需确保考核目标与“对冲现货风险、稳定经营利润”的套保核心目标深度匹配,避免考核导向错位导致业务走偏。唯有如此,套保工具才能真正服务于企业风险管理,而非沦为投机工具。
山东海化期货部负责人王铭之则结合自身企业的实践,谈到了套保内控与企业发展的辩证关系,他表示“利用期货工具的内控建设不是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而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护航舰’”。对实体企业而言,期货及衍生品是服务主业、对冲风险的重要抓手,但工具的价值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是否有严格的内控体系作为支撑。只有将套期保值业务嵌入全流程管控的内控框架,确保每一步操作有规可依、有迹可循,才能真正发挥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让套保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稳健经营的“压舱石”。
基于十七年实践经验,浙商中拓经营管理部副总经理雷衍升从实操层面给出套保风险管理落地路径:构建“董事会—套保管理委员会—事业部—交易风控与业务部门”的多层级架构,明确各环节权责;聚焦交易授权、职责划分与风控报告三大关键,实行“评级授权”、界定岗位权责、强化风险预警;坚守“五分离”铁规,杜绝“一人操作失控”;建立定期沟通与监督机制,平衡风险防控与业务效率。
这些具体举措,为企业切实落地套保风险管理、释放工具价值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雷衍升特别强调,“套期保值信息系统是内控制度体系的具象化体现”。企业需提前规划信息化建设蓝图,将内控要求与风控逻辑嵌入系统功能设计,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一体化、流程标准化、监控实时化、决策制度化、审计可追溯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唯有借助信息化工具,企业才能快速响应价格波动、冷静执行套保策略,让内控体系真正发挥“指导正确做事”的作用,最大化套保风险管理的效率价值。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孟祥军总结了企业套保业务推进中的三大难点:风险精准识别与计量、期现一体化以及套保内控有效性保障。他认为,这些难点的破解过程,正是套保风险管理价值进一步释放的过程。只有攻克这些难点,套保工具才能真正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实现风险对冲的核心目标。他也给出个人建议,风险识别不能只盯余额,更要融入周期思维。其次,管理核心要放在现货端——需以现货库存、订单节奏为基础制定套保策略,脱离现货实际的期货操作易沦为投机,反而放大风险。最后,要敬畏市场,摒弃“掌控市场”幻想、以客观心态对待波动,盲目激进操作易突破风险红线,唯有敬畏方能守住操作底线。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问卷调查,套保会计与信息披露是影响上市公司套保效果的两大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套期保值的“最后一公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资深研究员、会员服务三部主任冯增炜认为,套保会计需以“业务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为目标——机制越健全,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才能避免因风险信息不透明导致投资者“雾里看花”,进而为企业赢得更多市场信任与投资支持,这是套保风险管理在资本市场层面的延伸价值。
综合论坛专家和企业管理者的发言可见,对期货和衍生品使用的风险管理对产业企业绝非 “合规负担”,而是应对市场波动的 “必要防线”、助推长远发展的 “核心支撑”。当前产业竞争加剧、价格风险难测,企业需正视套期保值业务必要性,将其融入经营全流程 —— 优化考核、健全内控、落地多层管控、推进信息化与套保会计及信息披露。如此方能发挥期货和衍生品等工具的避险与提效作用,守住风险底线,站稳产业链位置,实现从短期盈利到长期稳健增长的跨越,在复杂市场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