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避险洞见 - 霸权红利:大国军事实力增长 与 股票市场估值提升(二)

霸权红利:大国军事实力增长 与 股票市场估值提升(二)

2025-09-06 20:00 by

写在前面: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增长是否必然会推动其股票市场估值的持续提升?本文将通过对历史上主要世界大国的案例研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剖析军事、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复杂且多维度的互动关系,试图来解释这种关系并给予一定建议。

下文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增长与股票市场估值的关系。


四、独一无二的中国崛起

中国作为一个军事和经济实力同步崛起的国家,为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检验我们的假说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对中国的分析将揭示,一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和经济结构在调解军事实力与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时,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1.解放军现代化与中国股市表现的关联

自21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一场规模和速度都堪称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国防预算持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不足20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1年的1.89万亿元人民币。尽管官方公布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常年维持在1.7%左右,但许多国际研究机构认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PPP)进行调整,中国的实际军事支出要高得多。有研究估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实际军费开支约为美国水平的59%。这种持续的大规模投入,使解放军在技术装备、作战能力和全球影响力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果按照“军事实力增强推动股市估值提升”的简单逻辑,中国股市理应在过去二十年里走出一波长期、稳健的牛市。然而,现实却截然不同。我们将中国军事力量的稳步崛起,与上海证券综合指数(上证综指)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份股价指数(深证成指)的表现进行对比,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脱节。

中国股市以其极端的波动性而闻名,经历了数次剧烈的牛市和同样惨烈的熊市。尽管中国的GDP在同期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但其主要股指的表现却未能持续、稳定地反映这一宏观经济成就。上证综指在2007年和2015年两次冲上历史高点后都经历了暴跌,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点位远低于其历史峰值,与国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2.结构性背离:为何中国市场不符合霸权模型?

中国军事实力与股市表现之间的脱节,源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结构。这些结构性因素切断了军事实力向市场估值传导的传统路径,使得英美历史上的霸权模型在中国失效。

首先,中国股市的参与主体和运行逻辑与西方成熟市场存在根本差异。国有企业在中国股市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的经营目标往往是多重的,除了追求利润,还需服务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就业目标和社会稳定等战略任务。因此,股东价值最大化并非其唯一或首要的考量。

其次,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频繁且力度强大。在市场过热或过度下跌时,政府通过“国家队”资金入市、调整交易规则、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直接干预。这种强力干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稳定市场,但也破坏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增加了政策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难以基于基本面进行长期价值投资。

再次,严格的资本管制限制了外国投资者的自由进出,使得中国A股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这削弱了全球资本流动对市场估值的正面影响。

最终,所有这些因素都指向一个核心结论: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最终的决定性变量。在一个非市场化、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体系中,军事力量的增长无法自动转化为一个持续的、由投资者信心驱动的市场牛市。因为这个市场本身的设计初衷,就并非是作为资源有效配置和私人财富创造的主要工具。投资者的信心来源,更多地取决于对国内监管政策和执政党意图的揣测,而非对解放军在全球投射力量能力的评估。这种内在逻辑的差异,基本可以解释中国军事硬实力与其金融市场软表现之间的“脱钩”现象。

下图通过逐年数据,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军费的稳定增长与其股市的剧烈波动之间的鲜明对比。

图2:中国军费开支增长与上证综指表现(2000-2023)

屏幕截图 2025-10-10 100507.png

注: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

上图清晰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缺乏明显的相关性:军费开支的曲线是平滑向上的,而股市回报率的曲线则呈现出剧烈的、无规律的波动。

这一经验证据有力地支持了本章的论点:在中国独特的体制背景下,军事力量的增长并非其股票市场回报的可靠先行指标。投资者必须将分析的重心从外部实力转向内部的结构性与政策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