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避险洞见 -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2025-10-12 10:00 by

 写在前面:稀土材料一直是中美贸易博弈的核心。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后,中国政府随即切断对美企的矿物出口。双方随后达成停火协议,特朗普下调关税,中方恢复稀土出口。

 在中美领导人将在10月底的韩国APEC会议期间会面的当口,似乎是为了增加谈判筹码,双方都采取了可能限制双方技术和原材料流动的措施: 

◦  美国商务部近期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规定,针对中国科技企业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国企业的制裁。  

◦  中方则宣布对美国船只征收新的港口费用、对高通公司启动反垄断调查,同时进一步限制稀土出口(第一次使用“长臂管辖”)。不仅将几种新的稀土元素和数十件稀土加工设备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还涉及超硬材料、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   

媒体报道认为,中国稀土禁令将直接影响美国半导体产业,进而打击AI、电子、军工等产业的生产能力甚至生存,那么美国对中国稀土到底有多依赖,中国第一次长臂管辖的出口禁令会产生什么影响,下文将展开分析。     

解构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 

中国最新的稀土出口管制并非单一行动,而是由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于2025年10月9日协同发布的一系列公告构成的复杂法律与战略架构。这些措施共同形成了一个精密的、多层次的控制体系,其目标远超于简单的贸易报复,旨在利用中国在关键工业基础材料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在中美高科技竞争中获取决定性的战略优势。 

1、新的法律框架:控制材料与知识产权的多层次方法 

中国的管制策略体现出对整个稀土价值链进行端到端控制的明确意图,其核心在于同时锁定物质实体和无形的技术知识。

1)材料管制:从元素到成品的全面覆盖 

新规的管制清单范围极广,不仅包括了铽、镝、钬、铒等对高性能应用至关重要的中重稀土元素,还延伸至经过加工的下游高附加值产品。这包括钐钴和钕铁硼永磁材料,以及多种稀土合金和用于半导体制造的靶材。

这种布局清晰地表明,中国的目标不仅是控制初级矿产品,更是要牢牢掌握稀土产业中利润最丰厚、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直接影响全球高科技产品的最终制造。

2)技术管制:锁定核心知识产权的战略壁垒 

更为关键的是,北京首次将稀土相关的全套技术纳入出口管制范畴。根据商务部2025年第62号公告,任何未经许可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技术均不得出口。公告对“技术”的定义极为宽泛,涵盖了设计图纸、工艺参数、仿真数据乃至生产线的装配、调试和维护等技术服务。 

这一举措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它旨在阻止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复制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经过数十年积累才形成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禁止知识产权和工艺诀窍的转移,中国意图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大脑”永久地留在中国境内。 

这种对材料和技术的双重控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略闭环。即使美国能够成功开采本土的稀土矿石,但在缺乏高效、成熟的加工技术的情况下,其生产成本将远高于中国,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技术封锁将迫使美国从零开始进行漫长且昂贵的研发,这实质上为美国重建供应链设置了巨大的时间和经济壁垒,确保了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难以被撼动。

 2、战略意图:精准打击美国技术优势 

与以往的配额管理不同,新的管制措施体现出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性,其目标直指美国最具战略价值的科技和国防领域。

法规明确规定,对于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的稀土出口申请,将进行“逐案审批” 。这直接命中了美国半导体产业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极力扶持和保护的领域。通过控制这些先进芯片制造所必需的微量但关键的稀土材料,中国获得了直接干预美国下一代计算技术发展的潜在能力。 

与此同时,政策对军事应用的限制则更为严厉。公告明确指出,向境外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以及用于军事用途或提升军事潜力的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 。鉴于稀土材料是F-35战斗机、精确制导导弹、雷达和声纳系统等现代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条款将稀土供应链直接“武器化”,使其成为中国反制美国国防优势和技术封锁的有力工具。

3、依样画瓢:明确“长臂管辖”及其深远影响

新规中最具颠覆性的条款之一,是其首次对“长臂管辖”的明确主张。规定要求,外国公司在转出口任何含有中国来源稀土成分的产品时,即便含量微乎其微,也必须获得中国的批准。这一前所未有的规定,极大地扩展了中国出口管制的域外效力,为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公司制造了巨大的合规困境。 

对于高度全球化、供应链环节复杂的半导体产业而言,这一条款的潜在破坏力是巨大的。一家美国公司可能需要追溯其产品中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的物料来源,以确定是否存在微量的中国稀土,这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将导致全球供应链陷入行政审批的泥潭,造成严重的延误和不确定性,甚至可能迫使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而重新设计产品,寻找不含中国稀土的替代方案,无论其成本多高。

更重要的是,中国将这一系列管制措施置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法律框架之下,这与美国实施其自身出口管制时所使用的理由如出一辙。这表明,中国正试图在国际法和通行惯例的框架内,建立一套与美国对等的管制体系,将稀土作为战略筹码,以期在与美国的科技博弈中获得平等的对话地位和反制能力。 

表1:中国2025年稀土出口管制矩阵  

屏幕截图 2025-10-16 104359.png

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系统性冲击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冲击是深远且多维度的。尽管稀土元素在半导体产品中的绝对用量不大,但它们扮演着“工业维生素”的角色,是许多关键工艺和核心设备中不可替代的元素。管制措施通过切断这些关键“维生素”的供应,可能引发从晶圆制造到设备供应链的连锁反应,从而对整个产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1、不可或缺的成分:从晶圆制造到先进制造设备的稀土依赖 

美国半导体产业对稀土的依赖性渗透在价值链的多个关键环节,尤其是在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中。

 1)在晶圆制造环节,稀土材料广泛应用于抛光磨料、掺杂剂中。

 此外,钪(Sc)也被证实应用于先进逻辑芯片的晶体管技术中。缺少这些特定的稀土掺杂剂,将使制造高性能、低功耗的先进芯片变得极为困难。  

 2)半导体制造设备(工具)则是美国半导体产业一个更为隐蔽但极其致命的脆弱点。用于制造芯片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精密设备本身就是稀土材料的消耗大户。

2、可以预见的短期影响:价格波动、供应链瘫痪

 一旦北京推动该管制措施落地执行,其直接影响将在短期内迅速显现,并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发酵。 

首先,是价格冲击与成本上升。管制措施的宣布本身就会引发市场恐慌,导致受控稀土材料的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和飙升。这将直接增加半导体制造商和设备制造商的生产成本,最终可能传导至消费者,或侵蚀企业的利润率。

 其次,是对供应链的影响。“长臂管辖”和繁琐的出口许可证申请流程将造成严重的行政瓶颈。全球企业将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来审查其复杂的供应链,以确定是否存在中国稀土的暴露风险,并等待中国的审批。正如业界人士所担忧的,这可能导致供应链陷入“停顿”状态。全球唯一EUV光刻机制造商ASML已经预计其出货将出现长达数周的延误。

 接着,随着库存持续消耗,产品生产可能中断。企业将首先依赖现有库存来维持生产,然而工业库存通常有限。以高度依赖稀土的美国军工产业为例,其现有库存据估计仅能维持18个月的生产,这意味着商业领域的库存缓冲期可能更短。一旦库存耗尽,生产中断将不可避免。

 3、长期战略后果:倒逼式创新与地缘政治重组

 从长远来看,如同美国对中国的科技管制措施,导致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被迫自力更生“国产化替代”,中国的管制将迫使美国及其盟友进行深刻的战略调整。

 1)材料替代的研发竞赛。管制将引发一场大规模、高成本的研发竞赛,旨在寻找稀土的替代材料,或设计出无需或减少使用稀土的元器件。然而,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因为稀土元素独特的4f电子层结构赋予了它们无可替代的磁学和光学特性。

 这场竞赛将迫使企业将宝贵的研发资金从下一代芯片架构设计转向更基础的材料科学领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拖慢摩尔定律的演进速度。 

2)产业界的担忧与分裂。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等行业组织已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呼吁政府避免采取“过于宽泛、模糊……的单边限制”,因为这会“引发中国的持续报复升级”,并造成“重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反映出产业界对稳定、可预测的全球供应链的依赖,以及对成本高昂的“脱钩”的普遍忧虑。

 与此同时,中国的行业协会也在呼应政府,警告称美国芯片已不再可靠,并鼓励国内企业寻求替代方案,这加剧了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分裂的风险。

 表2:半导体价值链中的关键稀土应用  

屏幕截图 2025-10-16 110728.png

“从矿山到磁体”供应链,美国应对何时有效? 

面对中国日益收紧的稀土扼喉,美国政府和产业界已采取行动,试图重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内稀土供应链。然而,这一努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克服历史形成的结构性依赖,并应对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技术挑战。目前的应对策略呈现出一种双轨并行的格局,即在满足大规模商业需求和保障关键国防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1、现状盘点:美国稀土资产、能力与关键缺口 

美国的稀土困境根植于对中国稀土进口的严重不对称依赖。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稀土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近70% 。更为严峻的是,在加工和分离环节中国的控制力更强,中国处理了全球超过80%的稀土材料。数据显示,2020至2023年间,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直接从中国进口。如果考虑到经由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转运的、但最初在中国加工的材料,美国的实际依赖度可能更高。

 虽然美国本土拥有可观的稀土储量——180万吨,但其产业链的“阿喀琉斯之踵”在于中游加工环节的几乎完全缺失。这包括将混合的稀土精矿分离成高纯度单一元素的复杂化学过程,以及将分离后的元素转化为金属、合金和最终功能产品(如永磁体)的下游制造能力。长期以来,美国唯一的规模化稀土矿(加州的芒廷帕斯矿/Mountain Pass)开采出的精矿也需运往中国进行分离加工,这使得美国的矿产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供应链安全。

 2、美国供应链的关键参与者:战略与时间表 

在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的努力中,几家核心企业采取了不同但互补的战略路径,共同构成了美国国家应对策略的基石。 

这种双轨并行的发展格局反映了美国应对策略的现实主义。MP Materials通过轻稀土的规模化生产,旨在快速抢占商业市场,建立产业基础和现金流。而USARE和Energy Fuels则承担了攻克技术壁垒更高、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稀土供应链的重任。这两条路径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产业生态和规模效应的支撑,后者则解决了前者无法覆盖的顶尖性能需求。

 上述私营企业的努力离不开美国政府,特别是国防部的资金支持。通过《国防生产法》提供的资金,政府有效降低了这些项目的早期投资风险,并为它们提供了关键的启动资本。政府的长期采购承诺和资金注入,为这些新兴的国内供应链提供了对抗市场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的“压舱石” 。 

表3:美国国内稀土供应链项目 

屏幕截图 2025-10-16 111100.png 

 3、重建美国稀土自给能力,道阻且长 

尽管美国在重建国内稀土供应链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甚至仅仅是具备抵御供应冲击的韧性,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技术和环境法规三重挑战。有分析预计,这将是一项至少需要十年持续努力的艰巨工程。 

首先,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美国企业很难超越中国企业的成本与规模优势。在美国本土生产稀土的成本远高于从中国进口,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根本事实。这一成本差距源于多方面因素,包括中国较低的人力成本、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的巨大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历史上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使得中国企业无需承担与美国企业同等水平的环保合规成本。

 而且要在美国国内重建一条完整的稀土供应链需要惊人的资本投入——根据美国能源部的估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和高达3000亿美元的投资。目前美国政府和私人部门的投资虽然数额可观但,与这一总体需求相比,仍只是杯水车薪。 

其次,从技术角度出发,美国企业稀土提炼技术突破阻碍重重。稀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将它们从混合矿中逐一分离出来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化学工程。中国在溶剂萃取等分离工艺上拥有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大量的专利,形成了深厚的技术护城河。美国企业需要重新开发或优化这些技术,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的效率和成本要求。

 并且,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对稀土氧化物的纯度要求极高,通常需要达到99.9%甚至更高。在实验室规模上实现高纯度是一回事,但在工业规模上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规格的产品则是另一项重大挑战。尽管Energy Fuels公司在中试规模上成功生产出99.9%纯度的氧化镝,但将其放大到每年数百吨的商业化生产规模,仍有许多工程难题需要解决。 

最后,则是如何平衡关键矿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稀土矿石中几乎总是伴生有钍和铀等天然放射性元素。在采矿和化学萃取过程中,这些放射性物质会被富集,形成所谓的“技术增强型天然放射性物质”废料(TENORM)。在美国,TENORM废料的处置受到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严格监管,企业必须投入巨资建设符合标准的废料处理和储存设施并经过漫长的环境评估和许可审批程序。

 这些合规成本和时间延误是导致美国稀土产业在20世纪末失去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稀土产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之上的,这为其带来了美国企业无法复制的成本优势。 

这也是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所面临的最独特的、也是最根本的障碍之一。当然,目前政府可能会为了促进关键矿产开发而试图简化审批流程。因此,美国不仅需要在分离技术上创新,更需要在环境友好的、合规的废料处理技术上实现突破。 

总   结 

北京在10月9日颁布的一系列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并非简单的贸易反制,而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多层次的战略工具。该体系通过同时管制关键稀土材料(特别是重稀土)及其下游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全套加工技术(从采矿、冶炼分离到磁材制造),将巩固中国在全球稀土价值链中的近乎垄断地位。

 管制措施精准地瞄准了美国技术优势的核心领域,特别是对用于研发或生产14纳米及以下先进逻辑芯片的稀土出口实行“逐案审批”,这直接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制约。中国的管制措施能够通过“代理依赖”的方式,间接瘫痪美国半导体设备供应链,从而对整个产业生态构成系统性风险。 

稀土出口管制是中国应对美国科技、经贸霸权的王牌,增加了北京在双方谈判中的筹码,打到了特朗普政府的痛处,这也就无怪乎冲击诺贝尔和平奖失败的特朗普在10月10日发布长文,威胁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同时实施对华关键软件管制了。 

中美双方近期互相加码的威胁也可能是谈判中的筹码,是在为10月底的元首会谈内容各出奇招。虽然措施距离生效实施尚有时日(北京最新宣布的一些措施将于11月8日生效,APEC峰会召开前尚不会实施),但资本市场投资者近2日已经采取了避险行动,对于实体企业来说,不得不采取对策应对快速变化的贸易环境和特朗普可能进一步升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