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局势变化风云诡谲、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正处在多极化、技术革新和地缘政治交织的复杂环境中,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2025年2月短短3周内,已经发生了诸多重大事件,贸易战升级、美俄关系缓和、美联储政策调整、中国资产估值修复等等应接不暇,避险网整理了近期几个重大事件以供读者分析,以应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
1.特朗普政府启动关税威胁,制造全球贸易紧张
2月以来,特朗普先后宣布多项关税政策或计划,冲击全球供应链和贸易秩序,目前各方反应不一,短短3周就如此频繁地发布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广泛担忧:
2月1日: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后宣布延期1个月),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的关税;
2月10日:宣布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取消对部分贸易伙伴的钢铝免税配额和豁免政策;
2月13日:特朗普透露,要求相关部门确定与每个外国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并计划对所有对美国商品征税的国家实施对等报复。
2月15日:宣布将于4月2日启动针对进口汽车的关税措施。
2月18日:特朗普受访时表示,可能会对汽车、半导体和药品征收约25%的进口关税,相关决定最早将在4月2日正式宣布。
2.“抗通胀”道阻且长,美联储降息或长期暂停
美联储1月维持联邦基准利率为4.25-4.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但2月12日公布的美国1月CPI同比涨幅为3%,连续4个月反弹;核心商品与核心服务普遍升温推动1月核心CPI环比大幅上行,核心CPI环比从12月0.21%回升至0.45%,为2024年3月以来最大增幅。
鲍威尔在国会的表态也偏鹰,他表示1月CPI数据意味着“抗通胀”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完全达到目标。在货币政策问题上,美联储有时间耐心等待限制性的政策发挥作用、并不急于进一步降息;但如果通胀进一步下降或就业市场疲软,美联储随时准备采取行动。
鉴于特朗普的政策给美国去通胀带来更多不确定性,较多市场分析师将2025年联储降息预期调减至1次;有分析师甚至提出若经济和通胀的反弹力度持续超预期,不排除年内可能不降息。
3.全球主要经济体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虽然美联储降息政策调整,但与之相反地,全球多数经济体仍然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2025年1月以来,已有多家央行陆续宣布或实施了降息:
加拿大:1月29日,将关键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这是其第六次连续降息。
欧洲央行:2月5日,将三大关键利率下调25个基点。存款机制利率从3.0% 降至2.75%,主要再融资利率从3.15%降至2.90%,边际借贷利率从 3.40%降至3.15%。
英国:2月6日,将利率从4.75%下调至4.5%。
澳大利亚:2月18日,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10%,自2020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
新西兰:2 月19日,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3.75%,这是连续第四次降息。
4.美俄重新开展高层正式接触,俄乌、中东局势有望放缓
2月12日,在事先未通知欧洲盟友情况下,特朗普与普京开展了近1.5个小时的通话。据报道,两人的谈话内容范围很广,包括乌克兰局势,中东、能源、人工智能、美元的力量以及俄美双边关系等多个话题,甚至有了领导人互访的邀请。这次对话体现了俄美间有改善关系的意愿,是俄美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2月18日,两国高级代表团在沙特利雅得举行了4个多小时的首轮会谈,双方代表认为“谈判举行得不错”,达成了至少4项共识,决定成立消除刺激两国关系因素咨询机制、解决乌克兰冲突谈判小组,以及未来在关系两国共同地缘政治利益方面的问题以及经济和投资领域进行合作。
美俄关系的缓和,势必影响俄乌以及中东地缘政治局势发展,进而影响市场投资者对石油、航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判断。
5.慕安会分歧凸显,万斯不屑朔尔茨,美欧裂痕加深
2月14日至16日,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召开,聚焦全球多极化格局下的安全挑战。代表美国出席的副总统万斯拒绝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理由是2月23日德国大选降至,“朔尔茨干不了多久了”不值得会面;反而,与德国极右翼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密会"。受辱的当然不只是朔尔茨个人,更是打脸整个德国政府;欧洲政坛炸开了锅,纷纷谴责万斯干涉德国民主选举。
而在整个会议期间,美欧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及全球供应链安全等多项议题上分歧明显,凸显了跨大西洋关系的复杂性,美欧裂痕进一步加深。
6.DeepSeek引发全球热议,科技创造力引发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回到国内,春节期间DeepSeek大模型技术突破被认为是中国创新体系从“单点突破”向“系统进化”转型的缩影,DS大模型对算力使用效率的提升大大削弱了国际市场对中国AI行业发展将在短期受制于硬件(AI算力)能力不足的担忧,而阿里、宇树机器人等科技企业持续亮出“狠活”,引发了国际资本对中国创新生态的重新审视,推动了中国科技股的估值修复,进而影响中国资产价格重估。
德意志银行、高盛等机构纷纷看好中国资产的长期增长潜力,认为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锚和技术竞争的新变量,其资产估值正在经历深刻修复,2025年可能成为“中国资产重估之年”。
开年以来,A股回暖、科技股领涨(尤其是香港科技股板块)以及离岸人民币汇率企稳,均显示出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回升。
7.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继续保持适度宽松
中国央行在202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2月16日,潘功胜行长在沙特举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研讨会发言时表示,下一步中国政府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8.时隔六年,再次举办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2月17日,时隔六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场会议,出席人员、发言代表、行业分布、座位安排等细节都被拎出来反复比较分析;争议人物阿里创始人马云的出现,更是彰显了此次座谈会的鲜明意义。针对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企业家的困惑,总书记在会议中给出了三大明确信号,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不能变,也不会变。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并表示“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占有很重的分量,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
凡是党中央定了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打折扣。要求民营企业获得平等对待、公平参与竞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即表示,将尽快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这场会议是在特朗普上任后、当前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部署,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家信心、激励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有望在稳增长、促就业、国际科技竞争中发挥更大作用。